兴族闪蝶、欢乐女神闪蝶、大蓝闪蝶、光明女神闪蝶、翡翠凤蝶、爱神凤蝶、天堂凤蝶……“洋蝴蝶”凭借华丽绚烂的“容貌”蜚声全球。
在上海动物园今天(9月26日)举行的蝴蝶放飞活动上,市民游客惊喜地发现,土生土长的“老乡”颜值也很棒。
今年9月27日起至10月26日,上海动物园第十三届蝴蝶展将展示30多种乡土蝴蝶。比如,身披“豹纹”的斐豹蛱蝶、黑色“礼服”上布满绿色鳞片的碧凤蝶,还有跻身世上拟态最逼真昆虫之列的枯叶蛱蝶。
截至2018年7月,上海共记录蝴蝶144种,约占中国已记录蝴蝶总数的6.6%。然而,真正常见的蝴蝶连一半都不到,只有约54种。
作为一种环境指示昆虫,蝴蝶对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非常敏感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已有文献记录了全球范围内蝴蝶多样性的降低,城市扩张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森林砍伐等造成的栖息地破坏,是蝴蝶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。在一些案例中,蝴蝶数量甚至可因城市化而降低85%。
上海动物园动物繁育保护科副科长朱建青认为,食物是影响乡土蝴蝶种群数量的关键。多数蝴蝶只取食“情有独钟”的植物,此类植物称作蝴蝶的寄主植物。比如,马兜铃是红珠凤蝶、麝凤蝶、丝带凤蝶的寄主植物,紫花地丁是斐豹蛱蝶的寄主植物,竹叶花椒是玉带凤蝶、柑橘凤蝶的寄主植物。
然而,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,许多寄主植物被视作杂草,优先拔除,人们追求园林景观效果,却忽略了杂草在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贡献。
“我很久没见丝带凤蝶了。”朱建青说,它们一次产卵数十枚,幼虫胃口大,需要大面积的马兜铃才能养活,一般的公园绿地难以满足它们的生存条件。又比如枯叶蛱蝶,寄主植物有狗肝菜、台湾鳞花草、圆苞金足草、爵床等,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些植物,可见这种蝴蝶在城市中生存的难度。
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条件也对蝴蝶的繁衍生息有重要影响。上海动物园蝴蝶馆温度常年保持在26℃至28℃,并定期开启喷淋,将湿度控制在70%左右。朱建青认为,近几年,极端天气频繁出现,对野外的蝴蝶构成了威胁。
哈密路小学的孩子们和蝴蝶“老乡”打成一片。 陈玺撼摄
趴在栏杆上的枯叶蛱蝶。 陈玺撼摄
枯叶蛱蝶聚在果盘里吸食橙汁。 陈玺撼摄
所幸,上海已经行动起来。生境花园就给上海的蝴蝶开辟了一片伊甸园。
上海动物园的吴桐告诉记者,上海动物园在2023年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、程家桥街道、新泾镇等共建了自然生态科普联盟,除了将本土蝴蝶的蝶蛹送到长宁区的社区、学校、外环林带,还帮助他们营造能“招蜂引蝶”的生境花园。
记者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,截至今年5月底,长宁区已建成27座生境花园。新泾苑小区里的中泾生境花园是其中之一,主题是通过丰富的乡土植物组合吸引蝴蝶“安家落户”。
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大气与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张婧介绍,这座生境花园里原有及后续种植了近200种植物,绝大多数都是蝴蝶的“菜”。比如,曲纹紫灰蝶幼虫爱吃的苏铁,酢浆灰蝶幼虫爱吃的酢浆草,菜粉蝶幼虫爱吃的碎米荠、臭荠等十字花科植物,斐豹蛱蝶幼虫爱吃的紫背堇菜、紫花地丁等堇菜科植物。
这座花园还考虑到了秋冬季蝴蝶的“口粮”问题,8月到11月是紫苏、球花马蓝等乡土植物的花期,蒲公英、翅果菊等菊科植物经过精心培育养护,花期也能延长至深秋甚至初冬,再加上一些常绿植物,菜粉蝶、大红蛱蝶、斐豹蛱蝶等11月也不会饿着。
目前,上海已建成的156座社区花园也有“招蜂引蝶”的潜质。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社会绿化科高级工程师邹福生表示,绿化管理指导部门可以提供蜜源植物清单以及“招蜂引蝶”环境的设计营造建议,利用社区花园普遍的社区共治优势,让社区花园成为城市里“自然精灵”的生态“跳板”,帮助它们进行迁徙和种群间的交流。
全球经验证明,即使在周边环境高度城市化的情况下,仍有可能营建出较小尺度的蝴蝶适生环境。
英国是最早进行蝴蝶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国家之一,英国蝴蝶保护协会制定了较完善的保护策略,计划到2026年,依托公众参与建设10万个与蝴蝶相关的栖息地,并形成生态景观网络。
在美国,截至2021年,蝴蝶花园认证计划已在美国和加拿大认证了超过1.8万个蝴蝶栖息地花园。为保护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黑脉金斑蝶,美国的农民、牧场主和森林管理者在蝴蝶迁徙路线上的农场、花园等地种植马利筋和其他蜜源植物。
中泾生境花园。 陈玺撼摄
中泾生境花园内的曲纹紫灰蝶,据介绍,从种下“对口”的植物到出现蝴蝶,只隔了个把月。 陈玺撼摄
社区花园内马兜铃上的红珠凤蝶幼虫。 受访者提供
广瑞网-a股杠杆-正规配资平台-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