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,这个曾经令欧洲诸国望尘莫及的强大帝国,如今却成了欧洲冷淡对待的尴尬存在。
蒙古昔日有多么辉煌?在13世纪初,那时交通极为缓慢,车马传书都需要漫长时日,欧洲的传教士还未及带回消息,讲述这支从东方草原崛起的强悍部落时,蒙古铁骑已经先行一步,踏上了广袤的东欧平原。他们的战马飞奔,刀剑闪烁,血色染红了大地,烈火燃烧着村庄,给欧洲人上演了一场鲜活且震撼的“自我介绍”。
甚至没等西欧各国的统治者弄清楚这究竟是哪路“瘟神”,蒙古的骑兵已如猛兽般将他们摧毁,西欧贵族一脸错愕,接连挨了惨痛一击。待他们回过神来,蒙古军队却如洪水猛兽般袭来,迅速撤离又宛如流星划破天际,风一般远去,令对手防不胜防。
因为欧洲人没能搞清这群蒙古人的真实身份,只感受到他们的强大与残酷,于是有关蒙古人的传言便愈传愈夸张:说他们力大无穷、头颅硕大如斗,粗犷野蛮、饮食粗陋,像是原始野兽般难以驯服。后来这些故事,成为欧洲家长吓唬不听话孩子的恐怖传说。
蒙古的三次西征,先是摧毁了中亚的辉煌城市,随后攻陷基辅、莫斯科等东欧要地,最后几乎将那些曾为中亚自豪的灯塔——伊斯兰文明,毁灭殆尽……
展开剩余86%当时的欧洲人对蒙古既痛恨又着迷,封建领主们崇尚强权,蒙古人的强悍让他们既感到恐惧,又忍不住心生敬畏,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他们心中。
接下来的数百年间,蒙古再未发动大规模西征,欧洲诸国对蒙古的情绪就像一个待嫁闺中女子,既渴望又害怕:害怕蒙古人不来,却更怕他们来了会乱了阵脚。
无奈之下,欧洲人只能从零星的东方文献中拼凑关于蒙古的点滴信息。关于蒙古和元朝的新闻,多是通过“驻华记者”马可波罗的游记传入西方,这本薄薄的书籍也深刻影响了几百年来欧洲人对蒙古的认知。
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兴起,东西方文明几乎被彻底隔断,欧洲国家开始内部纷争,关于蒙古的描写也逐渐停留在传说中,鲜有新的报道。
直到16世纪,重新来到欧洲的传教士带回了更多蒙古的描述,虽然极为有限,却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对蒙古人的印象。
欧洲人失望地发现,那个曾令他们畏惧和迷恋的“蒙古狼”已不复往昔的强悍野性。昔日骑弯刀、怀征服欲的勇士,到了16世纪,变成了性格怯懦、邋遢不堪的“蒙古羊”。
确实,蒙古人从16世纪开始,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雄风。尤其是清末时期,蒙古经历了从沙俄到民国,再到苏联的多重政治更替,成为“三姓家奴”般的尴尬存在。
近几年,蒙古试图回归传统回鹘文字,重新拾起当年称霸亚欧大陆的尊严,却有掩耳盗铃之嫌,想要抹去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。
两年前,蒙古政府正式通过了“蒙古文字国家大纲”,决定从2025年起全面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。
蒙古文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三阶段。最初是成吉思汗时期统一蒙古时创立的传统回鹘式蒙古文。元朝覆灭后,蒙古强大的鞑靼部为巩固权威,加强与西藏的政治宗教联系,在柔化藏文基础上创制了最初的传统蒙古文。
16世纪下半叶,随着俄国沙皇势力进入西伯利亚,蒙古受到西方影响。19世纪,清朝衰败,统治力减弱,外蒙古逐渐在俄国势力笼罩下西化,萌生“私奔”愿望。
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和俄国内战,外蒙古短暂回归民国统治,但对中原乱局失望,始终怀有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情怀。
十月革命后,苏联扶持外蒙古独立并结为盟友。民国政府虽愤怒但无可奈何,只得接受现实。
蒙古国铭记苏联的“恩情”,坚定跟随苏联步伐,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蒙古文字拉丁化运动。
20世纪20年代起,苏联开始推动少数民族文字改革。1931年蒙古成立拉丁化改革委员会,宣布废除传统蒙古文,改用拉丁字母,这标志着拉丁蒙古文诞生。
然而,拉丁化运动如火如荼时,列宁去世,新任斯大林紧急叫停该项目。斯大林更倾向斯拉夫主义,认为民族凝聚力靠“共同文化”更有效。
1935年苏联启动“泛斯拉夫化运动”,蒙古文被重新改造,废除拉丁化,改用以俄语西里尔字母拼写的新蒙古文。
1941年,蒙古人民党通过决议,正式废除拉丁文,全面转向西里尔蒙古文。
“苏联指哪儿,蒙古就打哪儿”的政策获得斯大林认可。即使苏联困顿,东欧国家饥饿难耐,蒙古却依然受到苏联特殊宠爱。
然而,苏联父亲突然去世,蒙古独自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。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国力大减,无力再撑蒙古“靠山”。
于是,蒙古为脱离苏联阴影,开始大刀阔斧推行“去苏联化”,第一步便是抛弃1946年启用至今的西里尔蒙古文。
当年为求庇护蒙古选择极端亲苏政策,甚至在中苏关系恶化时坚定站队苏联。如今大力“去俄罗斯化”,恰因俄罗斯国力日衰。
民族主义与西方自由思想交织下,蒙古文字改革陷入两难。一方面民族主义呼唤传统蒙古文,另一方面自由思想向往拉丁蒙古文。
多数蒙古人因长期缺乏“自由”空气,倾向拉丁文。蒙古著名作家图德布曾说:“拉丁字母是欧洲文明之父,掌握它就是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。”
蒙古嘴上坚持“永久中立”,实际行动却频频向西方靠拢:1989年与欧共体建交;2003年起派兵参加北约行动;2010年参加北约峰会,2012年加入欧安组织;今年更与美国等北约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。
蒙古口口声声“中立”,但对西方的“倒贴”态度,恐怕连鬼都难以信服。祖先曾征服欧洲,若知后人如此,或许会感叹“狼生犬子”。
另一方面,斯大林时代苏联对蒙古大清洗,强制推行斯拉夫生活方式,禁止崇拜成吉思汗,禁止过传统节日。苏联解体后,民族主义浪潮强劲反弹。
成吉思汗雕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。2008年,乌兰巴托郊外竖立起世界最高的成吉思汗骑马雕像,雕像上的文字均为传统蒙古文。
蒙古地理特殊,仅与中国和俄罗斯相邻。拉丁蒙古文象征摆脱地缘束缚融入西方,传统蒙古文则代表民族复兴与历史认同。
蒙古自知远水难救近渴,虽暗送秋波于美国,然未得中俄认可,“第三邻国”战略终究是空谈。
蒙古所有大宗商品出口均需经中俄两国,而中国已成为其最大贸易伙伴,取代了昔日经济疲弱的俄罗斯。
自由主义拉丁文与民族主义传统文之间,蒙古正经历激烈的“纠缠与拉扯”。
静夜史想借一句蒙古古谚送给这个全球第二大内陆国:“中俄两邻老天所赐,搬走搬不掉。”学会与历史和解,走向民族复兴,才是明智之选!
如有纰漏,敬请斧正。
我是静夜史,期待您的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-a股杠杆-正规配资平台-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