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铁矿石价格持续下挫的背景下,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却一意孤行,选择逆势而动。该公司单方面向中国客户提价15%,强硬要求将年度长期协议(长协价)锁定在每吨109.5美元的高位,而彼时全球现货市场的价格仅徘徊在每吨80美元左右。
更具挑衅意味的是,面对中国提出的以人民币结算的提议,澳方表面上似乎“开放”了人民币通道,实则通过设置高达0.8%的汇率点差,变相实施了又一轮的隐性涨价。
这一系列傲慢举措,彻底点燃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反击怒火。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随即祭出强硬反制措施:果断宣布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。
---
昔日垄断的动摇与定价权的转移
必和必拓的底气,曾建立在过去二十年对全球高品位铁矿资源的绝对垄断之上。在鼎盛时期,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一度占据中国进口总量的七成,必和必拓、力拓等巨头凭借优质矿脉,长期主导着铁矿石的定价话语权。
然而,澳方低估了中国供应链的战略变革速度。2022年应运而生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,彻底颠覆了过去中方“各自为战”的分散采购模式。该平台汇集了全国主要钢铁企业的进口需求,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谈判合力,这使得过去依赖信息不对称的定价策略难以为继。
展开剩余79%---
人民币结算的突破与供应链的多元化
中方此次反制行动的精妙之处,在于精准地指向了美元结算体系的桎梏。过去,中国进口铁矿石必须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,每年涉及的换汇成本高达千亿美元级别,同时还需承担汇率剧烈波动的风险。如今,随着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的成熟,实现了“付款即结汇”的一步到位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已有三笔数额超过千万吨的铁矿石交易全程采用人民币结算。巴西淡水河谷更是将结算中心直接迁至上海自贸区,资金实现“秒级到账”的高效运转。
中国的战略底气更源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重构。澳大利亚铁矿石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已从历史峰值的70%滑落至当前的58%。与此同时,巴西淡水河谷对华出口份额已攀升至28%。更具爆发潜力的是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,预计在2025年底投产后,年产量将高达1.2亿吨,这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当前对华出口总量的15%。此外,国内铁矿产量在2023年已突破3.6亿吨,且废钢炼钢的成本较进口矿低15%,进一步有效削弱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。
---
价格与规则的深度博弈
这场冲突的表象是价格之争,实则关乎全球贸易规则主导权的较量。必和必拓坚持沿用旧有的年度长协定价机制,要求维持在每吨109.5美元;而中方则主张参照更贴近市场的季度现货挂钩机制,当前现货价仅约80美元/吨。每吨近30美元的巨大价差,以中国每年约7.4亿吨的进口量计算,意味着一年的成本差异将超过200亿美元。
定价机制本身正在发生根本性重塑。过去,铁矿石价格受制于新加坡普氏指数,其样本量偏小且透明度不足。如今,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已跃居全球第一,体量是新加坡市场的23倍,其价格与现货市场的关联度高达0.9以上。淡水河谷等国际巨头已开始参考中国期货价格来签订供货合同。
结算方式的革新同样影响深远。以宝钢与力拓的合作为例,双方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,数字人民币支付只需数小时即可完成收款,交易手续费几乎为零。相比之下,过去美元结算必须绕道纽约,到账时间往往需要三天。
到2025年第一季度,澳大利亚矿企约有45%的人民币资金流入了中国资本市场,形成了一个“资源—人民币—中国商品”的良性循环闭环。
---
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冲击
必和必拓高达60%的销量严重依赖中国市场,其2023年铁矿石板块350亿美元的营收中,近210亿美元直接来源于中国客户。暂停采购的指令,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构成了直接冲击。铁矿石出口额占据澳大利亚全年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,预计2024-2025财年将达到1160亿澳元。面对突变,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紧急表示“失望”,但同时试图将事件定性为“商业谈判”而非“贸易争端”,以期为紧张局势降温。
尽管澳大利亚急于寻找替代市场,但现实困难重重。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难以完全消化中国留下的巨大进口缺口。西澳至中国的海运费用在一周内应声下跌12%,而转向其他航线的成本则高昂得多。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,澳大利亚在地缘政治上日益靠近某一特定阵营的选择,正在加剧其经济结构性困境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铁矿资源的介入,进一步优化了中国的供给格局。2025年前四个月,俄罗斯通过中俄边境铁路向中国出口了120万吨铁矿石。随着下列宁斯科耶—同江铁路桥的正式通车,运量达到66.6万吨。俄罗斯拥有290亿吨的铁矿储量,其中55%品位的富矿可直接用于冶炼,每吨可节省约15元的加工费用。这条陆路通道完全避开了马六甲海峡的海运限制,为中国提供了稳定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替代供应来源。"
发布于:江西省广瑞网-a股杠杆-正规配资平台-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