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0块刚从手机里飞出去,微信那头像还没消停,蹦出来一条“妈,聚餐AA人均150,运动鞋打折699…能再支援点不?”我那会儿手指还悬在转账键上,愣是没点下去。屋里灯光晃得人发晕,银行卡余额像一只瞪着眼的小猫,死活不撒手。真想问一句,这年头大学生是按明星的剧本活的吗?家长顶多算个幕后赞助商,还不配露脸。
说来也怪,小时候那孩子多省啊。生活费能剩下,非要买条围巾孝敬我,歪歪扭扭的针脚,套脖子上还扎人。可暖,真暖。现在倒好,朋友圈晒鞋晒包,宿舍同学一人一个大牌logo,不跟上就像进错了剧组。要说“消费鄙视链”,大学生堪比体坛抢头条。上回看篮球新闻,某新秀刚签约,球鞋还没混到私人定制,场边解说员立马点评:“这球鞋一般啊,能打得好吗?”网友们来劲了,谁还在乎你助攻还是抢断,先看装备。
她爸,典型的“实在人”。手上老茧一层层,工资卡一毛毛攒着。那天看到我快要转钱,抢过手机:“问问她,上个月钱花哪了。”没等我发问,闺女那头就回:“钱是够的,就是活动多,鞋限量错过就没了。”说话那架势,跟要错过人生高铁似的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说到底,怕被笑“土”,怕被边缘,怕朋友圈没人点赞。真要比面子,家里这点底子能撑几回合?
其实家里人都明白。工资八千,扣了房贷水电,剩下的零头是精打细算出来的。上个月笔记本电脑一万,前几天羽绒服五百,攒钱的速度不如花钱的速度。她爸有时候夜班卸货,回来腰直不起来,还嘴硬:“孩子在外头,别让她委屈。”我看着他那条洗得发白的工服袖口,心里那个堵。微信备注里写了句“你爸腰不好”,闺女回了个“收到”,后面没了,空气都凝固了。
最服气那次,是去医院顺带给她送咸菜。还没走近宿舍楼呢,看到她拎着大牌包,脚下那双新运动鞋刺眼得很。跟同学笑着说,“这包是我妈给我买的,背着有面。”我在树后头站了半天,心里像被谁拧了一把。专柜一万多,家里哪来的钱?她跟她爸撒娇生活费不够,跟同学拼“面子”,一转身就换了剧本。那种闷,是说不出来的。
后来电话里问她那包哪来的,她支支吾吾说同学借的。我没拆穿,心里却像掉了块石头。她说怕被同学看不起,有次穿我做的棉鞋,照片被发到群里,成了笑柄。想想看,哪个年纪没被“面子”绊过脚?可这社会,连大学宿舍都成了“比拼战场”,哪有喘息的空间?
体坛也这样。上回看CBA,老将周鹏穿着普通球鞋出场,解说直言“这档次不大行”。但人家照样一场20分,装备和实力根本不是一码事。可没办法,这年头,连体育圈也离不开“外在标签”。网友火眼金睛,能把球鞋品牌扒个底朝天,连配色都要点评一番。不信你打开微博热搜,“某球星穿假鞋”立马冲上榜单。
再说家里。转账那会儿我还迟疑着,闺女那头微信弹窗都懒得多打几个字。上周突然来一张照片,穿着食堂工服,笑得像小时候刚捡到五毛钱。她说:“妈,我在勤工俭学,别让爸再加班了。”我盯着那张照片,脑子里全是她小时候摔跤、哭鼻子的画面。人哪有不摔跤的?摔疼了,才知道自己能不能站起来。
说到底,这种“面子焦虑”,普通家庭和豪门世家一个样。你看,去年有明星在机场穿着地摊T恤,舆论直接炸锅:“是真低调还是摆拍?”网友们的八卦雷达,比红外线还灵敏。家庭教育、消费观、社交圈,统统成了放大镜下的“考题”。可到底谁活得更自在?谁又没在夜深人静时,为一句“你怎么还没转钱”攥紧过手机?
数据不会骗人。光是今年大学生平均生活费,已经突破两千五。北上广深的孩子们,聚餐一顿能吃掉半个月伙食钱。运动圈的“装备经济”早成产业,品牌联名、限量配色,场上场下都在卷。“面子工程”卷到最后,谁不是自个儿买单?
有时候真想问:“你在外头,真开心吗?”可问出口又忍住了,怕那头回一句:“妈,你不懂。”其实咱懂,咱就是不说。朋友圈的点赞、同学的眼光、消费的鄙视链,哪个不是过来人的套路?有时候,家长也得演一出“理解万岁”,明知道结果,还得陪着孩子绕弯路。
写到这,手机又震了一下。微信头像亮着,是闺女发来的新表情包。没准下回又是“妈,能再支援点不?”说不定哪天她能明白,真正的底气不是包包和鞋,是兜里那点攒下来的坚强。你们家有类似经历吗?留言区聊聊呗,看看谁家的“面子账单”更离谱。
广瑞网-a股杠杆-正规配资平台-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